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忆述,“记得我与郭炳安先生初识是在1993年广州美术学院四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当时正攻读硕士学位,我的老师钟增亚回到学院参加庆典活动,便带着我到他在广州工作的同学那里参加一些聚会,自然是希望我在广州能得到他们的关照。在一次聚会上我认识了来自深圳的郭炳安,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很肥胖,很风趣,眼神中也有少许倔强。我大概了解到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从附中读到本科毕业,从1969年来到当时的宝安县文化馆从事展览宣传工作开始,他就与深圳的美术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参与筹建了深圳展览馆、深圳博雅画廊、深圳翡翠(香港)动画有限公司和深圳画院,是他们那辈同学中的能人。当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在国内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虽然离广州不远,但对于一直学习、工作在高校的我却是那么陌生,也根本没想到我今后的日子会和深圳有什么关系。没想到第二年,因为未曾预料的承诺和机缘,我竟来到深圳参与关山月美术馆的筹建。这时,我想到了郭炳安先生,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和关心,对于当时孤身一人在深圳的我将是多么的重要!”
难得的是,在长期忙于行政事务默默奉献的同时,郭炳安先生从没有停过手中的画笔,尤其是速写,好像就是他的“长期作业”一直都没有放弃过。他上云南,下四川,遍走大江南北,一块画板,一支钢笔,将傣家的竹楼、版纳的芭蕉、湘西的老屋、深圳的街景、香港的高楼凝于笔端,画风朴实生动。我想他正是借由手上的速写本,介入和体验着这鲜活的世界,正是这种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积累,孕育着他的艺术。特别是退休以来,他除了参与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更是全心照顾生病的夫人,夫人去世后,他又全力整理夫人的作品和资料,在我馆举办了纪念画展,并把夫人的一批作品捐赠给了关山月美术馆。同时他也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这次我们就精心挑选了他的100幅写生,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倾听记忆——郭炳安的速写故事”画展,这是关山月美术馆关注本地艺术发展、关注深圳老一辈艺术家系列学术展览的重要内容。和炳安先生倔强、耿直的性格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看似平淡无奇,但却亲切可信,意趣隽永,特别是其中浓郁的地方风情、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传达出极深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家郭炳安对本次展览的作品自述道,“我算是名老深圳了,因为工作的关系,1969年我由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宝安县(特区前身)以及现在的深圳特区都是做艺术普及工作的,工作地点从深圳展览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一直以来并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专门创作。早年我创作了一批例如:布吉公社、早期的深圳河疏浚工作场景等等宝安县的一些题材作品。当时,我所在的文化系统工作人员利用照相、画画引来了推土机帮忙清理河道,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在展厅中,观者能惊喜地发现,郭炳安笔下描绘出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进入深圳,香港第一辆货柜车进入深圳。他把时代特点记录下来,敏锐抓住深圳的变化,时代记忆,对丰富城市的文化有很大的作用。“我用速写记录了来深圳的第一辆货柜车,就在当时住处旁边的工厂,后来还发展为一张创作《特区变化-鹰》;深圳当时还处于建设初期的转折点,只是简单承接来料加工,例如穿胶花,穿葡萄籽等,我的女儿直接参与到其中,我画了一张女儿穿胶花的速写;特区初期出现了开放式的卖东西的商店,我创作了一张‘小小时装店’。我敏感地抓住了例如‘百事可乐’、‘麦当劳’这些时代的变化的信号。这些作品是让我动心的,普通人可能很难感觉得出来,但是我本人把这些变化记录了下来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时间记忆,还是让我很兴奋的。”郭炳安回忆说道。
郭炳安是一位在四川生的广东人,却从小在湖南湘西张大,使得他每到一个地方特别注重体验不同地区的乡情。或者是原始的面貌,或者是建筑特点,或者是人物场景,他都会兴奋地把它们用速写记录下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主题创作。艺术家陈希旦认为他的水彩既有西洋色彩的光影,也兼有国画的墨韵,既有线条的勾画,又有色块的跳动。在他的画中,我们能看到西洋绘画那严谨的透视,也能看到国画的洒脱写意。再加上他的画取材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清晰的时代特征。而画家又常常用速写的方式来表现大量生动的、轻快的民俗风情,这就必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看他的画,你能感受到一种轻松的律动,一种诗一般的意味。”
据悉,展览将展至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