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市场有投资和收藏区分,尽管二者之间有时互相交织,但主要倾向是明确的,投资是买涨不买落,而收藏是蓄势待发。什么是投资?就是在短时间内使投入的货币资金迅速回笼并得到增值,搞投资的人甚至可以不懂画,按照一般商品的运营规律来做生意就是了,甚至可以把艺术品看成是萝卜白菜似的,只要能赚钱就行。比如在非典后的书画市场高峰期时江浙一带的投资者炒作民国时期一些海派画家的作品,他们并不了解这些画家的艺术成就和作品应有的价值,认为只要流通渠道畅通能够赚钱就可以,在那个时期某些海派画家的作品在一年中被倒了六七次,而每个倒画者层层加码仍然可以盈利。
投资者对于书画第一位的兴趣是赚钱,他们喜欢做短线,只要能够赚到钱,他们把这些书画权当做萝卜白菜来买,也权当做萝卜白菜去卖,利润是首要的。而现在的收藏家注重的是长线的投资效果,他们不屑于短期投资,鄙视书画市场的短视行为,大的收藏家已经把艺术品的收藏做到了极致,这包括将收藏品做成画集在社会公开发行,使人们广泛享受高端艺术品的熏陶,建立大型美术馆供人们参观、学习、交流、研讨,并把收藏品作为金融资本的模式进行资产重组、投资借贷、股权融资等现代的投资方式,让收藏品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着过去时代不曾有过的职能。
在书画市场上最·后真正获益的都是收藏家,以在书画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的书画名篇为例,如齐白石的山水册页《朝阳十二斗方》在嘉德1994年拍卖会上以517万元成交,这在当年似乎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甚至认为不可逾越,但9年以后在中贸盛佳以1450万元成交,9年的时间增值3倍,后来又在嘉德2011年拍卖会上以1.94亿元成交,时隔17年增值将近40倍。前9年增值似乎慢些,而后8年的增值就进入了快车道,看来收藏需要有定力有耐心,要耐得住市场的寂寞。再如石鲁的《高山仰止》这幅作品,最早出现在198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被一位藏家以46万港元购得,21年后的2010年这幅作品出现在嘉德的拍卖会上,以3192万元的价格创造了当年石鲁作品价格的新纪录,21年的时间增值了60倍。2012年12月嘉德拍卖张大千1968年创作的《爱痕湖》成交价为1.008亿元,而这幅作品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时候成交价是180万港元,18年间也增值了将近60倍。李可染的《长征》2010年在嘉德拍了1.075亿元,而比《长征》更精彩的姊妹篇、同样尺幅的《万水千山图》2008年初在私下里以1850万元成交,3年的时间增值5倍多。还有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2015年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2.79亿元成交,而收藏这幅作品的卖家10年前在同一家公司购得这幅作品时的价格是1170万元,10年间增值了几乎25倍。
在书画市场上投资者挣的是蝇头小利,是辛苦钱,而收藏家是大手笔大收获,投资者的作用是为市场不停地做着铺垫,为收藏家做嫁衣裳。书画市场的赢家是收藏家,而不是短期行为的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上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收藏家。书画市场的不景气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正是进入书画市场的大好时机,艺术品市场从来没有薄待过真正搞收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