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一市场环境下,热爱收藏的“发烧友”们该何去何从呢?对此小编专门咨询了我国著名的材料分析专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宗正分析测试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姚青芳老师。
姚青芳老师表示,科技监测在古董艺术品的收藏中,是判别真伪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了大量的馆藏和考古发掘的瓷器和瓷片标本,整理出馆藏和考古发掘文物的数据库。其对古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等系列,科技检测的数据按朝代比对误差率在1%-5%左右;对玉器、田黄、犀角等系列,科技检测的数据按材质比对误差率在1%左右。
以瓷器为例,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各种原料都是化学物质,选用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现代的各种仿品,为了能做出仿得过眼的仿古瓷器,满足工艺要求和性能需要,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瓷釉成分,并出现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仿古瓷器中,我们称之为添加了现代元素。人们一般很难用肉眼去区分清楚,但如果用仪器检测,那就一目了然了,如:氧化钡、氧化锌,以及大剂量的氧化锆等。不是那个朝代应该出现的物质在检测中出现了,该器物称为“赝品”也就不奇怪了。
在科技检测中,陶瓷的中胎、釉、彩的化学组成通常用氧化物的相对重量百分数进行表达。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古陶瓷的化学分析和各种物理性能测试中,发现历代陶瓷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配方,以及烧造工艺所产生的元素都有比值规律,而这其中的主成分比值是一致的。科学检测出的数据一旦超出了人们已掌握的正常比值范围,并在与朝代数据库中的数据比对中出现误差,科技工作者将这一类的器物列为仿品或臆造品,人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以科技数据说话其实是科学的进步。就像传统中医看病,以往只需把脉问病,现在也需要借助各种医用科学仪器,如核磁共振等,这叫中西医结合。其实在收藏领域也是如此。
如果你还没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妨从科学测试开始迈出收藏第一步,为更加长远的收藏之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