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展品精彩纷呈
本次展览得到海内外私人藏家的鼎力支持,共计展出盛清宫廷文物260余件(套),涵盖书画、古籍善本、缂丝、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紫檀家具等十余个门类,分四个章节去呈现。
这些作品大部分为20年来全球中国艺术品市场公认的顶级作品,多兼具重要性、代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通过它们,观众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康乾时代的物质之盛, 更关注到这段时期主流的观念和精神生活,思考与我们当下生活之间的关联。
此次的展品包括:康熙青花万寿尊、王翚《康熙南巡图第六卷》、雍正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大尊、雍正《群仙祝寿图册》、郎世宁《平安春信图》、姚文瀚《春原阅骏图》、乾隆御制西园雅集御题诗碧玉笔筒、乾隆御制紫檀木雕八宝云蝠纹“水波云龙”宝座、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乾隆御制《大阅图》、“乾隆御览之宝”宝玺、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金廷标艾启蒙《平定伊犁回部功臣像十开》、乾隆御制白玉雕“太平有象”纹捧盒、乾隆粉彩时时报喜转心瓶、乾隆琺瑯彩“西洋仕女出游”图笔筒、圆明园兽首等等。
艺术从来都不只关乎“美”和形式,它同时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历史,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传统。透过每一次展览现场所构建的“语境”,我们得以回到历史现场。
本次展览定名为“盛清的世界”,当然与前面这些恢弘的展览一样,旨在呈现康乾时代的盛世图景。但同时,展览还希望借助一个更综括性的视角,透过文物来把握整个康乾盛世130年的内在精神气质,及其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并在此一维度上,重估盛清宫廷艺术的成就。
简言之,这不仅是一次历史,更是一次中国文化传统与东方哲学的探索之旅。在文物选择和现场呈现上,展览力求勾勒整个盛清时代宫廷艺术发生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皇帝和宫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使观者反思我们的哲学和艺术传统,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是否仍具有现实意义。
“清三代”拍场走俏
何谓“清三代”?这主要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艺术品。提起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严谨精细,乾隆倜傥洒脱。有趣的是,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鲜明的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清三代官窑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特别是瓷器更是成为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巅峰。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的受追捧对象,常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价屡创新高:2002年中国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000多万港元成交,创当时清代瓷器拍卖最高价;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最终以1.1548亿港元成交,创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2010年中国艺术品落槌的新纪录此起彼伏: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最终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以2.5266亿港元收入囊中,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也由此改写,此为收藏家定义的“香港价格”。但更让人惊骇的是,11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一名中国收藏家以4300万英镑(含佣金折合人民币共约5.5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迄今“清三代”瓷器拍出的最贵艺术品,收藏家称之谓“伦敦价格”。
展品折射市场趋势
总体而言,本次展览打破了常规的类型排列,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盛清宫廷文物置于特定主题项下,不仅希望将康乾盛世的恢弘历史画面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把盛清宫廷艺术推向高峰的中国的哲学和审美观念,并重新评估盛清宫廷艺术的成就。
简言之,康雍乾三代,不仅是武功的盛世,更是文化和审美哲学的盛世。在这些世所珍罕的文物背后,蕴含着对于中国经典哲学观念的追求。它们证明,中国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历史、文学、道德观念、传统与意趣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主办方和策展团队相信,这个展览中的许多文物不仅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多有启迪,更对唤醒我们的历史和哲学认同深有裨益。
种种迹象表明,华人顶级藏家正在迅速成长,与欧美大藏家分庭抗礼,实力均衡,不致大量中国艺术精品流失海外。特别是从此次拍卖会的藏品来看,都是来自于华人藏家,这对于推动整个艺术品市场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日前,香港邦瀚斯与上海藏家刘益谦正式完成《乾隆御题王翚山水册》的交割。此前,在5月31日香港邦瀚斯举办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著名收藏家、龙美术馆创办人刘益谦拍得这件山水册,成交价为 3596万港元。由此可见,藏家的兴趣会随着此次展会的举行而越来越浓厚,并进一步推动市场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