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说,一些省级以上的美术馆表现不俗。近年来受惠于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不少美术馆都实行了免费。免费,可能是美展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公民、社会民众应享有的文化福利。过去一般的门票多在5-20元间,也挡住了大部分与美术无关的人。近年来一些商业美展,门票更是离谱地标在80元以上,甚至吓跑了一些专业观众,即便投入了不菲的平面广告甚至是车身广告费,也无济于事。省级美术馆的条件普遍较好,大多设有学术报告厅、休息区、放映室、电子展示屏等,周末也开门。遗憾的是,即便是中国美术馆,也没有如上海博物馆的绘画馆、四川博物院的张大千艺术馆那样,设立常设性展览。而在其官网的展览预告、介绍、推广方面,可能是版权保护,不少美术馆只公开了部分展品而且图片精度不高。不少展览的画册,还是延续多年动辄数百甚至上千的大部头纸本图书,如今已算不上高技术的配音加动画的电子画册,至少我从未见到过;另外,美术馆的一些活动,普通民众还处于被动地位,美术馆所发挥的教育职能不尽人意。可能是经费不太充裕,部分美术馆还得出租场地或进行一定的商业运作,以贴补运营的资金缺口。
应该说,私立美术馆可以弥补各级公立美术馆的某些不足,对于场馆设计、展览定位、典藏与重点、研究方向等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个性与智慧。但遗憾的是,不少私立美术馆越建越大、硬件越来越高档,而服务到位、人气很旺而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却不多。特别是些书画家的个人馆,位置一般比较偏远,没预约说不准就要吃闭门羹。这些场馆什么时候开关门、门票怎么收,全由自己决定。即便有幸进门参观,往往会看到一些夸大其词的商业宣传,甚至将一些赝品作为镇馆之宝,让人觉得在看电视购物广告,或是需要仰望的“国宝档案”纪录片。有时,感觉没消费点什么或违心地赞美几句,就担心走不掉,参观的心情与去大美术馆完全不同。笔者甚至怀疑,某些私人美术馆的设置是炫耀式的,或是以圈地为目的,谈不上美术馆的公益性、研究性等职能。如果美术馆是非社会化的,展品也不丰富仅如在私宅中放些藏品,何必要单独修建场馆并弄一个“××美术馆”的公共招牌?
美术馆如何才更“靠谱”?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是,既然是美术馆,就得明白一些道理。比如,为什么要展览?美术馆的价值在哪儿?而蔡元培的努力,或许就是答案。蔡元培认为,艺术可以陶养人的情操,甚至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大力提倡并实施以美术、音乐、文学、雕塑、戏剧等艺术门类合在一起的“美育”,直接创办了北平艺专、杭州艺专,而且提携了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美术教育家,民国时期还成功举办了3次全国美展。为“美育”计,展厅中的作品相当宽泛,除绘画外,还有书法篆刻,甚至连出土文物、图书善本都在展览之列,类似今之博物馆的陈列,实乃浓缩的人文教育课堂。就美术馆的主要功能——美展而言,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交流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载体,是美术事业的重要部分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美术馆,则担负着传承民族美术文化并对社会不特定公众进行文化服务的重任。王璜生更是认为,美术馆有着“知识生产”的社会职能与责任。西方的博物馆、美术馆,越来越具有公共服务特征,发挥着较为广泛的社会职能。1793年,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可谓影响深远。
应该说,含美术在内的近现代中国“美育”,是在救亡、启蒙、革命、建设、服务、商业等外在语境中扭结交错。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远超文化发展的当下,正是众多美术馆大展身手之时。显然,美术馆,不仅仅是气派的建筑。换言之,仅是建筑气派的美术馆,并不靠谱。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更为广大的民众,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另外,一些海外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趴在美术馆地板上临摹画作的娃娃,而中国的小孩子多半在培训机构学习过美术,却很少到美术馆参观。再如,英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的网络化已达到相当比例,而国内的美术馆,要么没开网站,要么内容老套而且官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