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7-06—2017-08-13
- 简介:《东獐大队》 冯健辛 27×40cm 1977年
图片集

1 / 5
“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展
展览时间:2017-07-06-2017-08-13
开幕时间:2017-07-0614:30
展览城市:广东-广州
展览机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策展人:杨小彦、胡斌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参展人员: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
展览备注:研讨会:2017年7月6日15:30
策划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统筹:钟文彪
项目负责人:梁小延、吴文洁、赖志强、薛燕
典藏组:梁小红、李铁军、梁欣
展览组:陈华辉、温萍萍、林朝阳、吴蕙儿
传播组:何小特、杜倩盈、李欣蕾、徐静、张翔、洪曼娜
展览介绍
按照一般的概述与理解,造型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一种艺术。而如何塑造形态又牵涉到一系列的方法和角度,不仅仅包括观看的视角,还包括相关的态度立场和社会机制。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艺术无论是在美术教育抑或是艺术家个人训练与创作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它也正是我们探测艺术造型演变的切片。
建国初期,素描被奉为金科玉律,与苏联艺术教育观念的引进密不可分。在执行全盘苏化的政策之下,通过苏联高等美术学校教学大纲和艺术理论的翻译传布,苏联艺术专家的访华交流与教学,苏联各种类型画展的在华举办,以及分批前往苏联高等美术学府留学的中国青年画家或教师,以“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为代表的苏联素描艺术与教学体系逐渐在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占据主导的地位,从美术院校的建制、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以致于工具材料、观察方法、作画步骤,无不以苏联模式为范。迄至今日,素描仍旧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和低年级学生的集体必修课,其影响之深,可以想见。
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是广州美术学院著名的造型艺术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享有声誉的素描艺术家。如果要检阅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或素描艺术的面貌并追踪其系谱,藉以更深层次讨论艺术造型在新中国时代的源流与衍变,王、郭、冯三人无疑是极富价值的样本。概而论之,从他们接受造型艺术的教育背景而言,存在着不少的差异,王肇民1929年入读国立杭州艺专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西式素描教育,在此后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形成自身对造型独到的理解;郭绍纲是建国后中央美术学院较早的毕业生,嗣后又被选派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接受苏式的艺术教育,并成为出类拔萃者;作为郭绍纲的同龄人,冯健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长期执教于院校中,受着典型的学院风气的熏陶。从三人的素描风格而言,亦有着较大的差异,王氏坚实稳重,郭氏细致精微,冯氏扎实粗犷,各有千秋,他们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脉络,是广州美术学院、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素描艺术发展的关键性的艺术家。
本次展览作品,主要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中精选而出,同时也得到了艺术家及家属的作品支持,这些作品创作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他们从青壮年至晚年的创作生涯。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在画室内完成的人体、石膏和静物素描,也有深入生活下乡下厂表现现实生活的速写。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想见,画家在面对物象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表现,形诸笔下。在更深层面上,这些作品与他们那些同样广为人知的名作一样,反映了画家在特定的时代风气之下艺术家个人的观念和独特的风格。他们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反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造型的探索方向,正好构成我们回看新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几个关键性的节点,而他们的时代际遇以及建构性作用又是我们考察新中国美术贴合社会运行机制构造视觉表述体系最为恰当的突破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