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云展
图片集
1 / 4
“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画竹集萃
http://www.arthui.com/file/upload/201703/13/093437492746.png
《平安竹报》 吴昌硕 33.5x137cm 1916年 水墨纸本
http://www.arthui.com/file/upload/201703/13/093446982746.png
《竹影清风》 姚绶 66x29cm 明代 水墨纸本
http://www.arthui.com/file/upload/201703/13/093452712746.png
《虚心劲节》 朱鹭 113x47cm 明代 水墨纸本
http://www.arthui.com/file/upload/201703/13/093459712746.png
《凌霜待风》 归世昌 131x58cm 明代 绢本水墨
1
4
  • 2017-03-15—2017-04-30
  • 简介:《平安竹报》 吴昌硕 33.5x137cm 1916年 水墨纸本

   展览时间:2017-03-15-2017-04-30
 
  开幕时间:2017-03-15  10:00
 
  展览城市:浙江-杭州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
 
  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协办单位:宝善堂艺术珍藏馆
 
  展览备注:支持单位: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
 
  展览介绍
 
  品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得益于中国宜竹生长的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上古先民因用竹制器逐兽而有最早的咏竹诗——弹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不但记述了竹在中国北部黄河支流淇水的生长情况,更是将君子比德于竹。竹子也因虚心劲节的特征而被赋予“君子竹”的美誉。六朝时期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其清峻通脱的品格与竹化为一体,被后人称之为“竹林精神”。
 
  苏东坡《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云“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大约从唐代开始,品竹的主要对象溢而为竹画。唐代画竹从白居易的《画竹歌》可以看出主要是追求“逼真”。宋代于花鸟外别立墨竹一科,文与可“成竹于胸”成为文人墨竹的鼻祖;也因??伴竹至画竹愈工,后世写真一族视为圭臬。元代李?著《竹谱》,强调“措意于法度”的“写生”;倪瓒反其道提倡写竹“不求形似”,要“写胸中之逸气”;赵孟?心得“写竹还应八法通”,身体力行以书法写竹。明代人论绘画别“行家”、“利家”,画竹亦然。徐渭大写意逆袭审美“八股”,写出别样的“风竹哭”。清代扬州画派及画竹代表人物郑燮脱去墨竹的“仙风道骨”,表现出世俗的亲和力,且别开生面地提出胸中、眼中、手中之竹,丰富了画竹之理论。民国受西洋画法影响,画竹呈现多元化状态,但传统的墨笔写竹仍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国古代的竹画,既有写照传神的写生,也有文人士大夫的写竹,更是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抒写。
 
  宝善堂主人于善明,上海人,自幼爱好书法绘画,更精于篆刻。新世纪开始,来到书画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浙江安吉投资竹文化旅游产业,安吉连绵的翠竹令他心荡神怡,深厚的绘画文化更是触动了他骨子里的情愫。从此,踏上了?寻历代竹画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累了明至当代的竹画三百多幅。此番精选了240幅,由浙江省博物馆专业人员编撰成《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画竹集萃》一书付梓出版,以飨广大藏友和书画爱好者。同名展览也将于三月中旬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是我馆整合利用民间收藏文物资源,让社会公众共享的再次实践。
 
  是为序。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
 
  二?一七年二月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19405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0370号
© 中国艺术会展网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