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掐丝珐琅器皿的发展历程及含义介绍
2013-04-27 17:33  216        点击分享(18)
         掐丝珐琅是景泰蓝的别名,是金属铜珐琅器工艺品的一个品种,掐丝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在铸造或锤打、焊接而成的金、铜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出图案纹样轮廓线,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色硅酸盐类珐琅釉料,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的复合工艺器物。

1bc2bdfbcd87e165642b01d3dc4ec971.jpg
      掐丝珐琅欣赏

根据掐丝珐琅的发展以及特点可以分成元、明、清三个阶段。

元代(1271~1368)掐丝珐琅

     中国掐丝珐琅元代称“大食?”,即早期大食国工匠在中国烧造的阿拉伯掐丝珐琅。14世纪末,中国工匠已完全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技术,并且开始制作了少量掐丝珐琅作品并流传至今,国内现存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就是元朝的。

明代(1368~1644)掐丝珐琅

       明代初年(1368~1424)的北京掐丝珐琅制品有香炉、花瓶、盒、盏之类,仅供妇人闺阁中用,在文人心目中不够高雅,不能充作文房清玩。到宣德(1426~1449)年间宫廷掐丝珐琅工艺相当发达,此时的珐琅有浅蓝、宝蓝、大红、墨绿、娇黄、砗磲白等色,浓郁醇厚,呈现出和田玉的温润光泽,堪称明代掐丝珐琅的重器。

       明朝景泰(1450~1456)年间掐丝珐琅也是御用监所造,色调淡雅、通透,细润可爱,而且在蓝色珐琅釉料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完全成熟,现如今所流传的景泰蓝一名就是因此而的来的,明朝景泰以后掐丝珐琅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只是延续前代而已。

     清代(1644~1911)掐丝珐琅

  到了清代掐丝珐琅工艺甚为发达并波及地方,有宫廷制品和北京、扬州、广州等地的制品,可以说先掐丝珐琅收藏界主要的精品收藏品大部分都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珐琅作品。

征集收藏鉴定资讯
E-mell:328268163@qq.com
热 线:15021847004


发表评论
0评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19405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0370号
© 中国艺术会展网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