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1-15—2017-01-21
- 简介:《云·山系列》 王秋人 58×30cm 2016年 纸本设色
图片集

1 / 4
“山水的意志”王秋人艺术作品展第三回
展览时间:2017-01-15-2017-01-21
开幕时间:2017-01-1515:3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地点:清秘阁
主办单位:清秘阁
协办单位:泰丰文化、宝续堂、重文堂、元社北禅书院、太和艺术空间
参展人员:王秋人
展览备注:学术支持单位:中国书画杂志社
展览介绍
华彩与澄明之间
夏可君/文
(节选)
山水画是我们这个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其中有着文化生命的密码或秘密,从汉代的游仙诗与魏晋的山水玄言诗,到唐代敦煌壁画上朴拙的简洁构图,再到宋代带有地域性皴法的院体山水画,经过元代文人画的书写性转换,在明代抵达个体风格的高峰,在二十世纪这个文化的密码如何转换?只有进入山水的秘密,并且在其中煎熬的艺术家才可能获得某种启示,并且给我们以某种启迪。
这个秘密是什么?它就藏在山水画的表面,山水画是古代文人洗心与炼心之灵府,也是安心与藏心之密所,即所谓“退藏于密”,丘壑打开了心游万仞的观照方式,个体孤独的心魂从而可以安顿其间,这即是庄子所言的“心斋”,只是要在道化的转换之中才可以再次获得。
当代艺术转换的困难在于:谁越是回到传统内部,谁就越是面对巨大挑战,所谓反现代的现代性不过是一个死局,但如果不回到传统的根基,又从何处获得内在的支援?山水画与工笔画,尤其是工笔还是最为中国性的,如果工笔并不与西方写实主义结合,而是回到工笔自身内在的可能性,如何进行?
我们看到王秋人选择的勇气以及实践的艰辛。作为继承陆俨少的后学,早年的王秋人在山水画的临摹上有着惊人的天赋与功夫,随后的20世纪80年代他画过大量带有西方抽象构成的十字形水墨作品,20世纪90年代转向与风水相关的装饰写意图示制作,后来则转向山水画的改造,尤其选择工笔与敷染技术带入丘壑,不是没有他自己的决意。他一直在寻找生命的藏心之所,迷离的眼睛在为这个时代寻找一个安心之地,名为《静虑阿兰若》的一系列作品就是重建藏心之地,一尊佛像,一座佛塔,是对一个富贵华丽世界进行洗涤的道德暗示,在华彩与澄明的张力中解决时代的焦虑。
王秋人作品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晚期董其昌的那种追求:这是董其昌在试图回溯并没有明确皴法而带有勾勒的王维《辋川图》时,放弃宋代各种风格式的皴法语言,简化并且带入木刻线的那种硬度肌理感,乃至于可能受到基督教版画影响,所呈现出的一种相当现代主义的风格,而且影响了后来更为具有版画风格的画家萧云从等人,我们在王秋人名为《静虑阿兰若》的2005年的系列作品上看到了这个明确的形式语言的当代变形。
王秋人敏锐地把握了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模式,这是与晚明“四王”程式化相关的那种有着风水生命观的构图,设色富贵而雅致,并且回返到宋人的丘壑经营,在山水之中总是藏匿着一个佛者,这正是藏心之所在,是个体心性之隐秘的签名。
艺术家简介:
原名王丕,1966年生于上海,职业画家,元社成员,北京乐器协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理事,江西省古琴协会顾问,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被《中国书画》杂志提名“中国当下最具学术价值的十位青年画家之一”,2006年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中国收藏家关注的青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