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艺术品业界“兴风作浪”从2011年的艺术品“金缕玉衣”到“汉玉凳“再到天价亿元拍品的诞生,这其中不免充斥着艺术业界的暗门。
明朝以前官员们都明知官场是个大染缸,而今天艺术市场似乎紧步他们的后尘,赝品经过专家鉴定,交钱开具证书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百万甚至是千万元的拍品,在经过拍卖公司组织的拍卖会竞拍之后自然而然变成正规真品,价值几何。总之艺术市场真真假假,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的呢?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火热,与此同时,“假拍”、“拍假”、骗取鉴定费等无序乱象与日俱增,汉代玉凳争议、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徐悲鸿油画赝品风波、唐大禧被拍卖画作系仿作等丑闻迭出,艺术品拍卖乱象丛生,备受关注。
艺术品真伪鉴定谁说了算?如何鉴定?估价听谁的?文化部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艺术品鉴定、备案、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利益——
“估价越高,评估费用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不良鉴定专家或鉴定机构往往为了获取更高的鉴定收费,作出与客观真实不符的鉴定结论”
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张马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艺术品投资市场诚信缺失的根源性问题:艺术品鉴定收费与鉴定结论之间的利益驱动关系。他说:“按照市场惯例,评估费一般为评估价值的1%到5%。估价越高,评估费用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不良鉴定专家或鉴定机构往往为了获取更高的鉴定收费,作出与客观真实不符的鉴定结论。”
要有效治理艺术品投资市场,必须切断鉴定收费与鉴定结论两者之间利益正相关的牵连关系,在法律上建立统一的艺术品鉴定收费标准。张马林建议,把艺术品鉴定收费划分为“鉴定成本”与“鉴定酬金”两部分,分别按艺术品鉴定成本和艺术品鉴定酬金建立统一的国家价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