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7-06-06-2017-06-12
开幕时间:2017-06-06 15:3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地点:中国书画美术馆
学术主持:任军伟
主办单位:《中国书画》杂志社
承办单位:《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协办单位:港澳传媒华语国际台
参展人员:吴冰、韩朝、王跃奎、许莹、阴澍雨、曾三凯、杨珺、赵晨、黄欢、王严
展览备注:特邀出席:杨维民、于洋
展览介绍
常言道“功夫在画外”,但如何理解“画外”?陆俨少先生认为,画画所需的“十分功夫”在于“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可见陆氏理解的画外功夫是读书写字,并且读书就占了“功夫”的四成。不同的画家或有不同的认识,但画画的人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绘画博士要取得学位,就要完成相关论文,这样就必须广泛阅读。一篇博士论文要写十多万字,不读书如何完成?这样看来,作为一个群体,画家中取得博士学位者读书的量应该相对较多的。
当然读书也要有选择,也不是说读书多的画家作品肯定就画的最好。但是,读书能明理,美术学创作实践类博士的论文研究方向也大都跟创作实践有关,为了弄清楚一些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论证,其目的是为了用这种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其实就是一个“格物”的过程。
《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格物有格事者,有格心者,其实心和事是统一的,根本就是格心,其余皆为末,这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精神,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基础亦在于此。
郑板桥画竹能做到“胸有成竹”,就是说画家能把自然界的竹子经过主观认识并人文加工后呈现在纸上,在笔未落到纸上之前,心中已经思考成熟。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做到“格物由心”,是很难将画推升到这种较高境界的。但是,书读的明白还不代表就都能画的好,还要看个人的绘画天性和后天努力,这一点也是无法代替的。本社这次展览所邀请到的十位青年美术学博士画家,都有着很好的绘画天性,同时加上数年的寒窗苦读。从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无论是坚持传统路线者还是突出较强的观念意识者,他们都有很强的个人独到的思考,并一以贯之的付诸于行动,他们并没有受到时下一些参展获奖类千人一面的展览体作品影响,也不盲从于时下流行的各类样式和什么主义,这正是他们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结果,也正是一个画家的成长中需要“十分功夫、四分读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