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在每个时代都拥有其坚定的艺术捍卫者和开拓者。
当今时代,高度追求效率和利益的社会风气,对工期漫长的工笔艺术来说是一种外在逼迫和压力。但仍然有许多艺术家们甘心沉潜,细细耕耘,默默坚守在工笔画这片匠心领域。
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郑州美术馆以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工笔画为主题策划推出“唯识论——-2017当代工笔绘画学术邀请展”,一方面是向大众积极推广中国工笔画的艺术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从事工笔创作研究的艺术家们的一次鼓舞和呐喊。
前言
民国熊十力先生将他的新唯识论主旨概括为“体用不二”、“性相一如”,融汇了佛儒精华,并吸取了西方唯心主义、生命哲学本体论的思想,既强调了心与物的一体关系,也明确了物象实证的具体方法,从而既深化了佛学如何“有”的问题,也归纳了儒学如何“用”的方式,进而结合各方思想的影响确立了时代的形象。这也正是工笔画乃至中国画表述一直以来不断试图解决和推进的具体问题。因此,唯识论作为一个展览实际上是再一次追问,尤其面对当代思潮的多元化处境,以及艺术表达在当下的多层次多场域多标准的驳杂现实。
从现代绘画修辞的角度看“唯识论”。我们会发现一种新的思路,一种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画求“实”求“识”的线索,尤其是写实方法的介入,使中国画在视觉认识与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强力的溶血换血运动。一直到今天,这种运动不断转化与再生,逐渐丰富起来。从工笔画的层面上谈,我们传统的勾线晕染的语言技术方式与写“真”的视觉方式,最终构建了一整套对“物”的崭新描述,而“心”被内化成一种自然的生活本身,因此,“心”与“物”的关系就转化成生活与“物”的关系,其目的除了强调形象的“真实”之外,更注重生活与生存的真实,这是一种人性的真实,满带温度的真实。因此,“唯识论”实际上是从这个层面重新面对我们的世界,重新给世界一种新的当代性的温度。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理解,同时在这个普遍丧失理想的时代,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格调与立场。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写实逻辑被院校系统的训练方式所泛化,其“识”因其技术语言在情感思想上的障碍,变得极其可疑。如何重塑“识”的“真”相,如何获得“识”的动力,如何以“识”审视现实之“物”,如何让“识”具有更丰富的视觉内涵与思想内涵,如何将“识”与对自我的反思与生存的态度结合起来,如何重建当代工笔新传统的“识”质,都成为这个展览的起点,也许我们都应该期冀一个可能的未来。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