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拭历史的尘埃,追溯文明的踪迹,一方方砚台呈现在眼前,仿佛接续起这个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这不是砚台的时代。砚台已经退出了孩子们的生活,远离了青少年的视野,模糊了成年人的回忆,也不再是老年人念兹在兹的日常器物。
然而文化不容遗忘,文明需要传承。中国的洋洋文明史,从来都与文房四宝,与一方方砚台相伴而行。
早在汉代的古籍中,苏州灵岩山就被叫做砚台山,可见苏州砚刻历史之悠久。
苏州七子山五代时期贵族墓就出土有当时本地砚石制作的砚台,形体硕大而规矩。
至宋代,苏州澄泥石砚传世实物甚多,已初步形成本地特有的制作风格。
明代苏州手工业高度发达,各大雕作门类无不名手云集,此时的苏作砚刻造型文雅,做工精美,看似素简,实则变化无尽。
清早期,吴门顾家三代琢砚,顾二娘更是“名闻朝野”、“当世实无其匹”,为文人所推崇。
在苏州,守护着砚刻技艺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蔡金兴用一双粗粝温厚的大手见证和体验的,是半个多世纪苏州砚雕的起起伏伏。
儿时便在砚村接受家传启蒙,少年时进入苏州唯一的砚台厂,后又开办工作室至今。五十年间世事变幻,刻砚桌前的,却还是那个人。
呼吸间吐纳石灰,鳝黄虾红间忽焉白头,付出一生心力,他的热情并未稍退。
蔡金兴的砚刻作品,由仿古而入写意,突出线条和造型的变化,重视形体美和意蕴美,传承了苏州砚雕的技术语言和思想内涵。
他的澄泥石刻作品,雕刻细腻生动,富有生活阅历,充满了个人情感和文房雅趣。本次展览的作品,皆是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