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盛开——陈小丹作品展”将于2016年8月5日至8月21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将呈现艺术家陈小丹以骨头为线索而创作的陶瓷、装置和影像作品,以及由资深表演艺术家以其作品为灵感创作的即兴行为表演将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
陈小丹的作品在言说的方式上,更偏向于自我的敏感和生命体验,这使得她与同龄的艺术家相比,与艺术市场的关系显得更加的疏远,这从另一个侧面帮助了她的自我的巩固和扩展,使得我们可以窥见艺术家的“纯真之眼”所能看到的那个非比寻常的世界。
从陶土到白骨,生命与死亡的意象在陈小丹的作品中经历了多重的转换:泥土经历火的洗礼烧制成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重生”,而陶土以白骨(即死亡的遗留物)的形象最终的呈现,使得观者在观念和视觉经验上体验到了“生死的转换”。但这种转换并不是残酷的、无情的,在陈小丹的手中,这些陶土烧制的骨头,异形的花朵,动物骨头做成的装置——这些原本应该刺激、生猛的形象反而显得有几分沉静、文雅甚至柔美;她以自己女性艺术家的特质,用诗意的、个人化的气息覆盖了这些形象,从那些白骨上的花朵里流露出的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亦幻亦真之感,是关乎生命、死亡、真实与幻境的哲思。借助陶土在火中的重生,陈小丹将生与死的生命体验在她的作品中定格为永恒,在喧嚣浮躁的当下,逼迫每一个观众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贯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关注当代艺术的多元生态,我们举办的展览涉及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十分乐于见到陈小丹这样一位活跃在中国本土和国际舞台的女性艺术家,把她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呈现给我们的观众。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带给每一位观众从匆忙的脚步中停下来、思考片刻的机会。
陈小丹:盛放的花骨,缺失和创伤
围绕陈小丹的作品,人们很容易生发某些描述和联想:皮肤和骨头、花朵、创伤、蝴蝶和美丽。从2000年以来,小丹几乎在其井喷式爆发的艺术创作中收获了上述的全部意象。我们或许也可以揣摩,把其中一段她缺乏创作的区间——理解为由于扶植家庭而将创作搁置。作为女性艺术家而言,这是常见的现象。同时,她作品中众多被解读的女性气质和女权主义,不出意外地触及着性别问题和身体经验,以及运用和女性主义气质相关的创作符号等等——毕竟,艺术家并不生活在真空中。
然而正如她创作实践的成熟度,两个意象都带有一点小小的议论:缺失和痴迷。虽然,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用一个熟悉的动因或者风格去配合他们的创作观念并不鲜见,陈小丹可以说是将自己沉浸在各种蜕变的骨骼图景当中,还有她自从2001年就开始坚持延用的标题:盛开。
当然,还有那些花儿,昆虫,创伤等等,它们变成了骨头的第二属性。最重要的还是骨头,它们按着比例和透视被放大,花朵和昆虫们都飞落在其上,但却并不同比例放大。亦或者这些骨头上空无一物,只有现实的残酷缺失。记住那些其实为硅胶模具的“皮肤”们也同样重要,那些从创作过程中被丢弃的材料,充分展现了模具注造所留下来的形态,如雕像,胸像,以及更多的骨头。
你难以将她的这些作品避开与死亡相关的意象。在小丹今年早些时候于德国多斯腾一所废弃的煤矿工厂里的个展中,相关语境被推置的更深远:近年来的难民危机、种族冲突和恐怖主义,就和当年犹太人的放逐和灭绝一样萦绕着她的作品,现场的在地属性将其关于痴迷和缺失的感觉迅速放大(对于湮灭的痴迷和人的缺失)。同样,小丹的创作非常严肃:当大量的骨头和皮肤运抵展场以后,我亲眼目睹了她如何在现场小心谨慎地安放着部分作品,加上现场寻找到的现成物。自2000年以来,贯穿于她创作中巨大的象征主义和文学意义,当下转变成为一种本质的所在。
这次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所全新演绎的《盛开》展览中,小丹的这种诠释或者说升华,于她的创作实践而言,成为一种必然——一些蜕变的骨头和皮肤,创作自2004年的有如挽葬的祭坛(盛开——线系列作品10号)。庄严的气氛追随着她,只需少量,便无比强大。
这是一种诱惑,可轻松推断出隐藏在她的象征主义和痴迷符号中的创伤;又或许,这就是一种巨大的缺失。但也可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陈小丹在创作中多凭着直觉,追随着手中的陶土,她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些物体——盛开的花朵、骨头、缺失和创伤——将给予每一位观者以个体的共鸣力量,并通过现有的语境来履新。而盛开 这个语义,也许正是艺术家对于探寻自我释放创作能量边界的痴迷。